精准扶贫
日期:2017-07-14 11:26:04  发布人:mksxy-admin  浏览量:815

一、中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等,为我国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不容讳言,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弊端,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到1978年,  全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得温饱的贫困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贫困问题得以缓解。到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 1986年以后,针对相当数量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国情,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国际标准,我国有7亿人摆脱贫困。我国贫困人口占世界的比例由1981年的43.1%下降到2010年的13% 2015年底,全国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2011年底减少666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6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7%,比2011年下降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3.4%。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2、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到2014年底,贫困地区93.5%的乡镇、70.8%建制村通了公路。35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解决,贫困地区785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状况大为改善,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得到改造,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电话。

3.社会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生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部贫困地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就业服务,贫困地区就业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4.发展后劲持续不断增强

贫困地区承接转移产业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的特色农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不断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着严峻形势

1.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

目前,中国仍有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比韩国总人口还要多,比法国、英国等欧洲人口大国的人口少不了多少。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00多万人。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人,其中贵州达623万人;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其中西藏高达23.7%,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22.1%

2.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脱贫攻坚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饮用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地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难以见效。

3、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亟待优化、力度亟待加大

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识别不准、施策不细;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在扶贫工作力度和进程上相差较大;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政策不衔接、资金未整合、项目欠协同、信息难共享;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无法整合使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还有待加强,一些扶贫项目脱离实际。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1.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 共同富裕理论原则,必然要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必须补上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而依靠传统扶贫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2.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异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扶贫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四、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1.实施精准扶贫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只有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地拥护我们,支持我们,我们党才能在时代风云的激烈变幻中岿然不动,经得起任何风浪和考验。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安定、关乎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事要事。

  2.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如果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面貌没有显著改变,这个小康社会就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必须通过精准扶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落伍掉队。

3.实施精准扶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以及脱贫攻坚工程,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特别是要在民生领域消融“冰点”、破解“难点”、筑牢“保障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群众。

4.实施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以往,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长期“大水漫灌”式扶贫开发之后,仍有一些群体一直没有实现过脱贫,还有很多一度脱贫后又重新返贫的群体。因此,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扶贫。

五、下一步中国应该怎样实施精准扶贫

1、精准识别:解决应该扶持谁的问题

扶贫必先识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 推进精准扶贫,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精准识别方面,要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

2、 精准归责: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精准扶贫,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良好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中央统筹:统筹协调全局性重大问题、全国共性问题,考核各省。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省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内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地)县抓落实:市(地、州、盟)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3、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问题

准施策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确定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确保帮扶效果。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第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对这类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应将精准施策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入村入户等“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和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和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和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第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对于生活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扩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政策实施范围,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的部分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使他们能够从保护生态中获得劳动报酬。第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对于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建设、增强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至关重要,而且还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探索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杂)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贫困地区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要坚持“阳光操作”、精打细算,并与村镇调整、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严防资金浪费或被套取、挪用、截留,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贫困地区孩子,托起他们创造未来美好人生 的希望。 第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于无法通过帮扶政策来脱贫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利用农村低保制度兜住网底;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及时有效补偿和救助。

4、精准退出:解决怎么退的问题。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一是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 意味着今后我国贫困人口肯定还会有,但是不会再有贫困县这个提法了。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 二是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摘帽不摘政策。  贫困县摘帽后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能力需要有个过程。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三是要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  要严格脱贫验收办法,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检验、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当地群众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四是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 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逐户销号,返贫了重新录入,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有进有出。脱贫没脱贫,要同贫困居民一起算账,贫困居民要认账。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 ”。贫困退出机制将坚持正向激励原则,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用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如果群众不发动起来,仅仅靠,长期下去就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对这 一问题也要综合施策:一方面政府的政策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群众,让贫困群众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办法,向往美好的生活,自己去努力实现脱贫。

核发:mksxy-admin 点击数:815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东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129号  |  邮编:257091  |  联系电话:0546-8060136  |  招生办:0546-8060063
鲁ICP备 09055201号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6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