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日期:2023-06-13 09:30:50  发布人:zzrsc-admin  浏览量:7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任何哲学社会科学背后都预设了特定的价值前提,反映着特定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重民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代知识分子强调的情怀和品格。《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推崇“民为贵”。宋代学者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说法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深深融入人民之中,时时聆听人民心声,心中装着人民,才能真做学问、做真学问。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同时,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提出了一系列时代课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深化研究中予以回答。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著书立说也好,建言献策也好,都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反映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研究,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术研究要回应人民之问,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发声,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就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关注人民诉求,准确了解和把握群众所需所盼,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确立学术研究课题,汇聚优秀研究团队集成攻关,产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学术成果,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在切身利益方面遇到的难题,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是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的主体,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学术研究的源泉。回答好人民之问,需要深刻理解学术事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出发开展研究,产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实践,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表达好展示好,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和建议,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建言献策。

  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与实践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拜群众为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