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探索和创新,丰富建筑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发展性,先进的产业文化需要在实践中挖掘和创新。土木建筑类专业以“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鲁班传人,造就大国工匠”为主题,重视深入挖掘、创新建筑产业文化内容,丰富建筑产业文化内涵,并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如:
建楼梁要正,筑路基要实,育人如建筑,都是百年计。“建功筑业,梁正基实”成为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基本理念。
建工人的工作成果是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工程复杂浩大,建设时间长,占用的人、财、物、空间多,具有不可逆性。百年大计,安全至上、质量第一,要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所以,建工人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做精品人,干精品事,培养精品学生,建设精品工程,这是土木建筑类专业的核心价值观。
说到建筑,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建筑,所以,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也是建筑生命力所在。建工人要树立创新意识,善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建筑难题,设计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建筑事业发展。
说到建筑、建工人,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塔吊、脚手架及站在脚手架上的工人、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大厦,顶天立地、钢筋铁骨、硬汉作风,这就是建工人的风骨。
说到建设,建工人的体会是:住小板房(项目部),建大工程,日复一日,转战南北,乐此不疲。这体现了建工人不怕辛苦,以为天下人安居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辛苦小我、幸福大家的博大胸怀,这就是建工人的魂。
因为人们需要,所以才有建筑,建筑行业也是劳动力密集、高危险、最艰苦行业之一,所以,建工人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使用者着想,关心建设者,提高责任感,保证建设质量。
建筑行业比较辛苦,我们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吃苦、坚持”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特别是对“建工魂”的提炼,也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唐朝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弃官旅居四川成都,在浣花溪边盖一茅屋,不料一阵秋风秋雨,掀翻了。触景生情,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后几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把天下间贫寒的士人全部遮盖起来,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杜甫从自己的处境,想到了国家和人民,自己身处困境,却忧国忧民,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期盼广厦的胸怀和理想,应是建工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建工人的胸怀和价值体现。
二、充分利用空间,宣传建筑文化
在教学办公区、实验实训区、学生公寓区,建设了中外建筑史文化墙、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文化墙、世界十大建筑师文化墙、当代建筑业英模文化墙、中国十大建筑企业文化墙、企业口号文化墙、建筑安全文化墙、优秀毕业生文化墙等内容。在教学区将所在教学楼的设计图纸在每层展示,供学生随时学习,烘托专业文化气氛。每个班级和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展板,由班级和社团自主设计、制作,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特别是,建筑安全文化墙长期地、固定地、成系列地展示安全常识、安全口号和安全案例,引导学生时刻重视安全,质量至上、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在校园内建设鲁班锁小品,建设鲁班广场,展示传统和现代建筑产品,弘扬建筑文化。
三、以鲁班为品牌,弘扬工匠精神,开展专业社团活动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能工巧匠,被称为“百工圣祖”。鲁班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极具首创精神。鲁班精神的本质是科学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科学的态度、自我反省的魄力和乐于奉献的胸怀。鲁班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代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包含着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心、精细,团结、协作,实践、创新,吃苦、奉献等特质。鲁班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致的。以“鲁班”为品牌,以弘扬工匠精神为目的,以“社团”为平台,开展鲁班文化节系列活动,如鲁班大讲堂系列讲座、“我的建筑梦”演讲比赛、建筑文化影视展播、测量大赛、室内设计大赛、建筑专业知识竞赛、砌砖团体对抗赛、鲁班锁开锁大赛、建筑识图大赛、建筑CAD大赛、木工工艺制作大赛等活动。
四、在专业教学和实训实践中渗透建筑文化
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由建筑学院院长和专业负责人讲产业发展、产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文化;第一学期开设《土建施工类专业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走进建筑”“走进建筑业”“走进高等职业教育”“走进土木建筑类专业”“走进大学学习”等,进行产业文化、专业思想、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习教育。第五学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开设《建筑文化》课程,系统宣传建筑产业文化。
在平时专业教学中渗透产业文化,如,学习混凝土原理时,让学生体会网上流传的“人生如混凝土”短文:人生如混凝土,生出来的时候就那么一滩,谁知道将来会成什么模样;人生如混凝土,在起初凝结成型的时候,成了就成了,没成就废了;人生如混凝土,内心没有钢筋铁骨,是经不起各种拉扭弯剪折腾的;人生如混凝土,是需要养护的;人生如混凝土,在成型的过程中不多振捣振捣,就会松松垮垮,无法密实坚强;人生如混凝土,看着很结实,一旦承受不了压力就酥了,成了建筑垃圾,也再没机会成型了;人生如混凝土,不论在什么地方,要有刚度,也要有一定的弹性,越超静定才越安全。学习建筑材料、构件或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原理时,也和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也要讲究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讲到超高层建筑时,教育学生“没有比责任更高的建筑”。讲到桥梁时,教育学生“朴实敦厚的桥梁一生都乐于负重”。
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中融入产业文化,如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把建筑产业文化融入进来,丰富了专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参观考察、见习实习实训,实行教学做合一,强化与企业生产的仿真性,实现知识、技能、素养一体化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组织专业见习活动,寒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课程考察实训、综合实训直到毕业顶岗实习,加强在实践活动中对建筑产业文化学习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引导。在实训课考核中引入了企业员工考评机制,对学生穿戴、行为、操作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关注建工人”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了解建工人。
五、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产业文化要求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企业员工的后备军,因此,学生既要有学生的观念,也要有准企业员工的观念。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借鉴产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如在纪律规范的制定中既要有企业般的严明,又要体现学校育人的规律;在实训车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如6S、7S管理,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技能的训练,还接受了产业规则和环境的熏陶,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六、适应建筑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土木建筑类专业强调,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及整个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期间,要重视培养“三个意识、一个理念”,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质量意识,提高精品意识,树立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施工理念。
结合将来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特别重视以下职业素养的培养:1.有专业意识、职业意识和行业意识,热爱本专业,关注建筑行业,喜欢阅读、讨论建筑行业的信息,喜欢观察与建筑有关的现象,善于了解、积累与建筑有关的知识。2.有建筑安全意识,特别是劳动安全、建筑物安全、到建筑现场的安全、实验实习实训安全等,有到现场戴安全帽的习惯。3.能在生产一线劳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晒,不怕脏,不怕干体力活,愿意穿工作服工作,不穿高跟鞋到劳动场地。4.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就寝,保证身体健康。5.讲究卫生,放东西整整齐齐,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遵守纪律,按规范行事,认真负责,有质量意识。6.有绿色、环保、节约意识,积极参加绿色、环保、节约活动。7.喜欢动手,亲力亲为,喜欢研究、动手做与建筑有关的技术、技能、技艺、技巧性事情。8.养成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的习惯,有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冷静,沉着,不把气撒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上,珍惜劳动成果。9.追求美,追求精致,善于装扮美的生活。10.对建筑知识讲究用词规范、计算精确,对建筑图纸不怕复杂,一点点攻关。
刚走上就业岗位的学生,要特别重视以下职业素养的培养:安心基层、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规范操作、认真负责、注重和谐、顾客至上、适应环境。
七、把建筑产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把对学生的要求与建筑产业文化、建筑行业要求对应起来、结合起来,把这些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早起跑操,这不仅是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建筑行业艰苦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量和早起晚睡的要求;再如打扫卫生,工程完工必须清理干净,这是规范要求,否则不能交工,所以,养成打扫卫生的习惯,保持平时干干净净的状态,这是建筑行业的职业要求。在平时教育中,深入挖掘建筑业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